我們擁有的,全是自以為的自由意志?—《黑鏡:潘達斯奈基》

在2019年,互動式的遊戲或電影已經不是新鮮事了,久遠一點的作品有《蝴蝶效應》、《直到黎明》及《暴雨殺機》,前陣子剛推出的《底特律:變人》也能讓玩家自由選擇三位主角的行動及未來發展。不過,所謂的「自由」選擇真的存在嗎?看完《黑鏡:潘達斯奈基》後我開始對此存疑。

故事圍繞著男主角史戴分展開。這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計畫改編一本擁有多重結局的冒險小說,然而在編寫程式的過程中,壓力和幼年的創傷不時侵擾著他,使史戴分開始質疑起現實。



飾演科林的威爾·普爾特也有出演《移動迷宮》系列
難怪我覺得他好眼熟

影片播放的過程會不時在下方出現選項,觀眾必須在時間內替主角做出抉擇,小至不會影響劇情走向的早餐要吃什麼、後期甚至會出現如何處理屍體的選擇,在無法預測事態發展的狀態下,其實螢幕前的觀眾也和史戴分一樣束手無策,只能將命運託付給一瞬的直覺。而關於「選擇」這回事,在《進擊的巨人》中也被多次提及,這邊留待後面再繼續說明。

選項出現後只有10秒可以選擇

先來說說我第一次的選項:
玉米片→孿生湯普遜合唱團→接受(回到選擇點)→拒絕→不談媽媽(又被問一次)→好啦談就談→不去(只有一個選項)→菲德拉→對老爸大吼→跟著科林→嗑嗨囉(就算選否科林好像還是會偷偷下藥,小賤人)→讓科林跳樓(…ㄅ歉我剛剛還說你是小賤人இдஇ)→沖掉→捶書桌→拿起家人的照片→拿茶潑電腦→白熊符號退後(選殺掉老爸的給我承認ㄛ)→(回到兩個分歧點)跟老爸要兔子→TOY→跟媽媽一起走→火車結局

作為一個二選一總是能選到錯誤答案、玩互動式遊戲絕對會不小心讓主角馬上掛掉的人,我的潘達斯奈基初體驗就讓史戴分跟隨著小時候的自己在夢中死去…該說是正常發揮嗎(›´ω`‹ )
不過回頭又玩了幾個不同的結局後,其實我私心覺得火車結局算是最溫馨的收尾…儘管找回了兔子,史戴分仍然無法改變母親會搭上失事火車的命運,但至少這次他終於能待在母親身邊,同時也解開長年糾纏他的罪惡感以及對父親的憎恨。



史戴分穿越時空,和小時候的自己一同走向死亡

回到選擇點後我又試了幾個不同的走向,符號選Netflix並對抗醫師(被警衛架走,這個有夠ㄎㄧㄤ)、殺死老爸掩埋屍體(入獄、潘達斯奈基來不及完成)、殺死老爸肢解屍體(獲得五星評價但最後還是入獄)、以及科林女兒長大後重製潘達斯奈基的迴圈結局。然而無論怎麼選擇,似乎都得不到一個十全十美的結果,不殺掉老爸遊戲就無法獲得高評價,但殺了人後無論如何都會入獄;要避免犯罪,好像也只能選擇和媽媽搭上死亡列車( ¯•ω•¯ ),不然就是打破第四面牆和觀眾互動、荒唐詼諧的惡搞結尾。
或許完美的結局打從一開始就不存在,想要得到什麼,就得先付出相對應的代價。

選擇「跳窗」的Netflix結局
場面突然變成拍片現場XDD

而科林除了作為史戴分崇拜的對象,對於整個劇情走向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。在「跟著科林」的路線中,他向嗑嗨的史戴分解釋時間如何運作及平行時空的概念。命運早已被決定,我們所能做的只是選擇走上哪一條道路,並前往相對應的結果。然而,就連「選擇」這回事也未必出自於我們的自由意志,掌管宇宙的神祇才真正擁有權力決定渺小人類的所做所為。



在經典遊戲《小精靈》中,玩家操控著小精靈在迷宮裡躲避鬼魂的追趕,邊強迫它吃下所有豆子,邊踏入一個又一個全新的迷宮。對玩家而言這是有趣的遊戲,但對小精靈來說,卻像個永無休止的惡夢。
那我們呢?在冥冥之中我們是否也被無以名狀的力量所操控而不自覺,卻仍沾沾自喜地以為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?

科林用《小精靈》來說明自由意志
是說影片裡翻成吃豆人害我一開始不知道他在工三小…



科林的這番話算是直接點出《潘達斯奈基》所要探討的核心概念:自由意志選擇。巧妙的是它不僅只是讓觀眾被動接受劇中角色頭頭是道的論述,而是利用互動式電影的特性,使觀眾實際藉由「選擇主角命運」的行為,來更深入體會此一命題。

抱歉啦就是我

當電影進行到一半,我開始察覺某些選項的路徑是封閉的。例如若是最初便接受塔克軟體的邀約,史戴分馬上就會遭遇失敗,此時電影會回到分歧點,要求重做選擇;而當潘達斯奈基出現錯誤時,如果破壞電腦洩憤,也會提早導向失敗並重回選項。雖然從編劇的角度來看,當然不可能提供無限多的支線供觀眾選擇,然而面對早已寫好的劇本,無論我們(和史戴分)多想獲得Happy Ending,再怎麼小心翼翼似乎也只是困獸猶鬥。選擇真的有意義嗎?我不禁如此懷疑。

接受邀約後科林意有所指地對史戴分留下這句話
似乎也暗示著觀眾選到了錯的選項
電影會一路快轉直到選項處
有趣的是第二次觀看劇情時人物的對話會有些許不同


《潘達斯奈基》的機制大guy94醬


至於前文所提的「選擇」,在《進擊的巨人》中也好幾次成為劇情的關鍵。從外傳的兵長、面對女巨人的艾連、放過賈碧的莎夏…這些角色的行動在眼前造成的後果似乎是「錯誤」的,但若是將眼光放向長遠的歷史,說不定反而才「正確」(不過也得取決於是哪一方的觀點)。兵長也好幾次告訴艾連「沒有人能知道結果會是如何,所以你只要努力,選擇一個自己不會遺憾的做法就好

我要偷偷告白兵長(,,・ω・,,)

結果的確是用來衡量過程的一部分,但與其失敗後耽溺於後悔,不如好好接受自己做出的抉擇,並將憤恨轉化為繼續前進的動力。(Ex.艾連「我要殺光海那邊的敵人!」)


從撰寫《戀夏五百日》、《愛x死x機器人》的心得起我就不斷思考,但對於命運究竟以何種形式降臨於人類身上我仍百思不得其解。有太多的理論跟假說被提出,每種都有其依據及合理之處,越是深入探究,越是難以釐清其全貌。不過我對於自己傾向何種說法倒是有透澈的了解,而那更隨著時間逐漸轉化為個人純粹的信仰。或許比起完整掌握所謂的「真理」,我們為了在這宇宙活下去所需要的,不過只是一個能憑依的信念罷了?











留言